储能微网作为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、增强供电可靠性与韧性的重要载体,其运行模式需在并网(Grid-connected)与孤岛(Islanded)状态之间灵活切换。并网/孤岛切换过程涉及电压、频率、功率流的快速重构,若控制不当易引发系统失稳甚至设备损坏。
随着“双碳”目标推进与分布式能源(DERs)大规模接入,微电网(Microgrid)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单元。储能系统(如锂电池、超级电容)在微网中承担能量缓冲、功率平衡与黑启动等核心功能,使微网具备在主网故障时自主切换至孤岛运行的能力。然而,并网与孤岛模式下的控制目标、拓扑结构与动态特性差异显著,切换过程易引发暂态冲击,威胁系统安全。因此实现快速、平稳、无缝的模式切换成为储能微网控制技术的核心挑战。
一、并网与孤岛运行模式特性对比

切换过程需在数百毫秒内完成控制策略重构,避免电压骤降、频率越限或保护误动作!
二、切换控制的关键技术挑战
1、暂态稳定性问题:模式切换瞬间,系统阻抗突变,易引发振荡。
2、同步难题:孤岛转并网时需精确匹配电压幅值、相位与频率。
3、控制策略平滑过渡:从PQ控制(并网)切换至V/f控制(孤岛)需避免控制指令跳变。
4、通信依赖与延迟:集中式控制依赖通信,存在单点故障风险。
5、多源协调复杂性:光伏、风电、储能、柴油机等多类型电源动态响应差异大。
三、主流切换控制策略
1、基于预同步的切换方法
在孤岛转并网前,通过锁相环(PLL)或虚拟同步机(VSG)技术调整微网输出电压,使其与主网同步。该方法可显著降低合闸冲击,但依赖精确测量与快速调节能力。
2、主从控制(Master-Slave Control)
指定一台储能变流器(PCS)作为主控单元(V/f控制),其余为从机(PQ控制)。切换时仅需改变主控单元运行模式,结构简单,但主控单元故障将导致系统崩溃。
3、对等控制(Peer-to-Peer / Droop Control)
所有分布式电源采用下垂控制,无主从之分。切换通过动态调整下垂系数实现,具备即插即用与高冗余性,但稳态精度较低,需配合二次调频。
4、多时间尺度协调控制
- 毫秒级:本地控制器执行快速电压/频率响应;
- 秒级:能量管理系统(EMS)优化功率分配;
- 分钟级:考虑负荷预测与电价信号进行模式决策。
- 该架构兼顾动态性能与经济性,是当前研究热点。
5、基于人工智能的自适应切换
- 利用强化学习(RL)或深度神经网络(DNN)在线学习切换策略,适应负荷与可再生能源波动,提升鲁棒性,但可解释性与工程落地仍待验证。
储能微网的并网/孤岛切换控制是保障系统安全与可靠运行的核心环节。当前技术已从单一控制策略向多时间尺度、多源协同、智能化方向演进。